当前位置:首页 > 写作素材 > 成语故事

著名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5-04-08 18:39:37
著名的成语故事

著名的成语故事

著名的成语故事1

力大如牛

在中国的某个偏远地域,有一座山,叫汉堡山,山上有一大片树林,叫叉子林。树林里有一个村庄,房子星罗棋布,特别漂亮,里面住着许多人家。这个村庄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叫美食村。村里的人都复姓“吃货”,有一个女子独住村东,貌美如花,独姓“牛”——牛姻茹。她性子泼辣,力气很大,喜欢惹事,一口气能干翻十来个比他高大三倍的吃货壮汉!力气大得令人难以置信!

有一回,她家因为十来个月没有交水费电费,害得半个村子的人和水电局一块来催债:咱们村子现在搞改革,要求人人守法,要是人人都像你这样,别人怎么过,你想过没有啊?牛姻茹感到很冤枉,自己明明上次交费时,连着今年的全交了,为什么还说她欠费?水电局的人可厚颜无耻了:我以为那是给我的补贴费,自己花光了!快交钱,不然我们对你不客气了!说罢就要动手。牛大姐一下子把他们全部都干翻了。(此处省略一万字)

从那以后,再没什么人敢因为牛姻茹的姓与众不同而对她不好了,可还是被一些可恶的人冷落。牛姻茹十分生气,脚狠狠地跺在地上,大吼:啊,我实在受不了你们啦!

这一跺可不得了,把汉堡山表面的石头全跺蹋了;这一吼更不得了,把林子里的树皮全吼裂了。这下,汉堡山全是真的汉堡,叉子林全是真的叉子。人们怎么吃汉堡都吃不完,怎么用叉子也用不尽。

村民们高兴极了,因为“美食村”终于实至名归,大伙也总算对得起“吃货”这个复姓了!大家把牛大姐供了起来,说她是美食之神。当然,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笑她的姓了。

没多久,村里还流传出了一个成语——力大如牛,形容力气特别大的人就像牛大姐一样。牛大姐“啪”地给了创造这个成语的人一记耳光:老姐的本事啊,可是无人能敌,知道不?我的力气,可是全世界最大的,别人都无法相提并论!可是人们还是改不了使用这个成语的习惯。时间长了,牛姻茹也只好认了。从此以后,“力大如牛”这个成语便传出美食村,传遍了全中国!

著名的成语故事2

【成语故事】:

“寸木岑楼”成语由“方寸之木可高于岑楼”变化来,出自《孟子·告子下》。

有一位任国的人向孟子的学生屋庐子问礼与食哪个重要的问题,屋庐子随口答道“礼重要”。任人又问道:“娶妻与礼哪个重要?”屋庐子答道:“还是礼重要。”

随后,这位任人便一本正经地说道:“要是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挨饿、甚至饿死;如果不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可能就会有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还要按着礼节去行事吗?再有,假如按照亲迎礼,就得不到妻子;要是不行亲迎礼,就能得到妻子,还一定要行亲迎礼吗?”

这一问,屋庐子没有答出来。第二天,便去邹国,转告了老师孟子。

孟子听后,说道:“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的?如果不揣度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那么一寸长的小木头也可能比顶端的高楼还要高。说金子比羽毛重,但是,岂能说三钱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车的羽毛还要重?拿吃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这样回答他:‘扭折了自己哥哥的胳膊而夺取了他的食品,自己便有了吃的;而不扭折,便得不着吃的,那么他会去扭折吗?越过东邻的墙去搂抱人家的女子,便得到了妻子;而不去搂抱,便得不着妻子,那么他会去搂抱吗?”

后人用“寸木岑楼”成语来比喻差距悬殊。

著名的成语故事3

【成语故事】:

唐高宗时有一位大臣名叫韦思谦,做人正直,时常会劝谏皇上,有话就会直说。他考上进士之后,被任命为应城县令,后来升为监察御史。

有一次,他发现中书令(即宰相)褚遂良以低廉的价钱强行购买邻人田地,正直的韦思谦也不害怕他官位高,势力大,立刻上书举发他。因为证据明确,朝廷不好公开庇护大臣,只好把褚遂良调出京城,降职为同州刺史。

过了一段时间,褚遂良又被重用,恢复了中书令的官职。褚遂良便找了理由报复韦思谦,把他贬到外省,当一名县官。有人替韦思谦打抱不平,暗中去慰问韦思谦。他仍然不改初衷,慷慨激昂。他正言道:“大丈夫应该有话就说,明目张胆而不畏强权,致力报效国家。

著名的成语故事4

盲人瞎马

“成语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老师笑盈盈地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呢?我们分小组来说一说。”

“揠苗助长、画龙点睛、掩耳盗铃……”杜琪琪一口气讲了好多。

姜董轩不甘示弱,像扫射般从嘴中蹦出:“叶公好龙、刻舟求剑、指鹿为马……”

…………

几轮结束后,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少,大家都已弹尽粮绝。这时,话痨李俊晖站起来:“盲人摸象、盲人瞎马……”

“停!有‘盲人瞎马’这个成语吗?”老师疑惑地问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像炸开了锅,有的说:“我们只听说过盲人摸象,有谁听说过盲人瞎马呀!”“就是,就是。”“李俊晖,是你自创的吧!”……虽然李俊晖奋力争辩,可是同学们仍然不相信,有的唯恐天下不乱的趁机瞎起哄:“对对对,还有盲人瞎狗、盲人瞎牛……”

这时,老师咳嗽了两声,同学们立马都坐好了,教室又安静了下来。老师问道:“你能说说盲人瞎马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意思我记不清了。可真有‘盲人瞎马’,我是在《成语故事大全》上看到的。”李俊晖带着一脸的委屈坐了下来。老师说:“我下课去查一查,现在大家都坐好上课。”

下课了,同学们都围到李俊晖座位旁,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盲人瞎马”。李俊晖仍然坚持有这个成语,急得都快哭了,可同学们依然觉得这是个笑话。

上课了,老师快步走进教室,清了清嗓子,郑重地说:“今天我要感谢李俊晖同学,感谢他使我学到了一个新的成语——盲人瞎马。”听了这话,同学们有的瞪眼,有的张嘴,有的向李俊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有的在心里为他点赞……

回到家,我翻看《成语全书》,果然有“盲人瞎马”这个成语。它的意思是这样的:盲人骑马走路,比喻情况危险或不了解情况就盲目行动。是啊!我们决不能盲人瞎马,遇到陌生的事物,要在了解情况后再行动,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大笑话。

著名的成语故事5

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它讲述了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几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要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的故事。故事中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混吃混喝,没有真正的本领,而到了展现实力之时,就只能落荒而逃。南郭先生非常狼狈也非常狡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这些类似的事情。

相信大家都有过校园生活吧,而这当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背书了。今天老师让同学们背书之前,说 ……此处隐藏4227个字……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释读】

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结果只给后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七)卧薪尝胆

【典故】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出处】

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

【释读】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八)夜郎自大

【典故】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释读】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九)愚公移山

【典故】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列子·汤问第五》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释读】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十)熟能生巧

【典故】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释读】

这个成语,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

《著名的成语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